文章标题:设计师作品交付后,版权归属何方?小心这些易踩雷区!
凌晨零点,小林凝视着客户传来的信息,不禁打了个寒颤:"我们采用了方案,但版权必须归我们公司!" 上周才交付的VI设计图,转眼间成了对方的独占财产。别着急,今天我就帮你把版权归属的复杂问题给你梳理明白,保证你不会掉入陷阱,还能反败为胜。
一、权属确认的三大误区
上个月我朋友的公司被诉,就因为员工用公司电脑制作了一张图——法院判定版权归公司!原来劳动合同中隐藏着“职务作品”条款。
以下情况版权自动归甲方:?
使用公司设备完成设计(包括手机热点)
接受过公司专业培训(包括在线课程)
作品与主营业务相关(奶茶店员工设计的杯套)
自我保护必备三件套:?
个人设备购买凭证(建议在发票上注明“设计专用”)
外包服务协议(模板可向我索取)
创作过程证据(推荐使用阿里云区块链存证,每次5元)
二、合同中的文字游戏
某设计合同写着“版权共有”,结果客户拿着合同申请专利,设计师却要支付授权费!
致命条款揭秘:?
合同表述的真实含义
“独家使用权”你可以出售但不能转让给他人使用
“永久授权”可以商用但修改权在甲方
“著作权共有”你发布作品集也要经过审批
去年有个惊人的案例:设计师在合同中添加了“衍生作品收益分成15%”的条款,结果客户将LOGO印在避孕套上,赚取了七十万的分成!
三、维权反击的巧妙策略
教你用三招夺回版权:
?植入视觉水印:在图案中隐藏只有你知道的彩蛋(比如第7个花瓣少个缺口)
?区块链存证:推荐使用蚂蚁链,存证时连同聊天记录一起上链
?反向著作权登记:花费300元在版权局登记“创作思路说明书”
上周我帮客户成功夺回了一局:对方抢注的商标图案中,隐藏着设计师用纳米精度刻制的姓名缩写,通过显微镜观察就能发现!
我现在接单都会携带两份合同——对外版使用模糊条款应对比价,签约后拿出补充协议细化权属。最近我发现了一个新策略:将主视觉设计拆分成十个组件,分别登记不同的版权状态。这一策略让三个想免费使用的甲方乖乖掏钱购买版权,你说这招好不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