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分享AI生成的画作,会有法律风险吗?
凌晨三点,杭州某高校学子小陈紧握手机,面对律师函不禁颤栗——他利用AI绘画工具创作的猫咪表情包在抖音上收获10万点赞,却意外遭到某设计公司的3万元索赔。如此离奇的剧情,今年已在23所高校上演,甚至有位制作星座运势图的学姐为此损失了全年奖学金。
你以为的原创可能是一颗定时炸弹?
去年,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数据令人震惊:在AI图片侵权案件中,87%的被告竟不知自己违法。最冤枉的案例是一位美妆博主,使用Midjourney软件生成口红试色图,结果与某品牌专利设计雷同,赔偿金额高达五位数。
以下这些禁忌切勿触碰:
以明星面容作为AI绘画的参考模型(某换脸App被告至破产)
直接将LOGO类图形商用(深圳某公司赔偿11万)
模仿知名IP的画风(杭州某团队模仿宫崎骏风格被跨国起诉)
平台政策比亲妈还难懂?
我们对比了七大主流平台的用户协议,发现其中暗藏玄机:
平台名称能否商用?是否需要署名?能否修改?
某图AI只需交会员费即可,必须带水印,修改需报备。
某绘神器购买299元套餐无需署名,禁止二次加工。
某脑工具免费,但需分成,官方号可随意修改,版权归平台所有。
最令人头痛的是某国外软件,中文版声称可商用,但英文条款却写着“所有作品归属开发者”。一家宠物用品公司使用该软件生成产品图,结果被平台下架,悔恨不已。
救命的自保指南?
上海某MCN机构的法务人员向我传授了三招:
生成时勾选“不保留学习数据”选项(防止平台秋后算账)
使用两个以上AI工具交叉生成(降低雷同率)
发布时标注“本图由AI辅助创作”(某测评号凭借此方法免赔8万元)
一个值得借鉴的操作:杭州某网红将AI生成的风景照用PS添加手绘滤镜,法院判定为二次创作。现在,他们团队每张图都要经过五道人工修改,虽然麻烦,但再未被告过。
如今,看到那些宣称“用AI月入过万”的课程,我只想笑,这就像教你在银行大厅捡钱一样。真正的智者都利用AI生成草图,再找美工重绘关键部分。下次想用AI图炫技前,先截图保存用户协议——这年头,机器画的图比女朋友的心思还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