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创作画作,归属权究竟归属何方?
各位诚心诚意地讲,现如今刷短视频是不是屡见不鲜——某个动漫头像忽然走红,却导致原作者与AI训练方争执不休?上个月我邻居老李就遭遇了这种情况,他利用AI创作的国风插画被某大厂指责为“基于他们数据库训练而成”,唉,他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险些付诸东流!
一、这批AI作品能否享有版权?
说实话,去年美国版权局的那项裁决确实令人眼界大开——直接判定AI生成的《太空歌剧院》无版权,创作者只能望洋兴叹。然而,日本却反其道而行之,为AI漫画颁发了“有限版权”,这不就是变相鼓励大家利用AI进行创作吗?
不过,我国近期有一个案例颇具趣味,深圳一位插画师将AI生成的图像进行二次加工,竟然成功获得了版权登记。具体操作方法如下:这位先生在AI图像的基础上手工修改了78处,并添加了隐藏水印。在我看来,人工干预程度才是关键,就像烹饪一样,食材可以购买,但烹饪技巧必须自创。
二、三大禁忌触碰必遭厄运
直接将平台生成图用于商业用途:某知识博主将AI制作的信息图用于课程销售,结果被平台追讨分成,因为用户协议中隐藏着“平台拥有衍生作品权”。
使用明星肖像训练模型:杭州一家MCN机构利用当红明星的照片训练AI,如今被索赔1200万,几乎倾家荡产。
忽视数据源清洁度:一位设计师使用爬虫抓取的图像训练模型,在被告侵权时才发现训练库中混入了版权图像。
最近还出现了一种新手段,某些第三方模型平台将开源模型包装成自家产品。我表弟就曾上当,使用这种平台生成的电商图像被告侵权,结果发现模型底层采用的是Stable Diffusion,对方根本不予承认!
三、救命指南请收好
我告诉你们一个秘诀,上个月我帮游戏公司制定的合规方案竟然通过了审批!关键在于建立了一个三层确权系统:
第一层:训练数据来源清单(精确到每张图的授权状态)
第二层:AI操作日志留痕(记录每个生成步骤)
第三层:人工修改比对图(使用PSD分层文件证明创作投入)
关键在于,切勿轻信“免版权”模型。去年有一个制作表情包的小团队,使用的所谓开源模型,结果生成的熊猫头表情居然带有某画师的隐形签名。现在对方拿着2016年的版权登记证书找上门,一告一个准。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问:“那我用自己拍摄的照片训练总行吧?”唉,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你知道相机厂商可能在照片元数据中嵌入版权信息吗?北京有一位摄影师就吃过亏,用自己的婚纱照训练模型,结果被相机品牌主张权利,理由是“成像算法具有知识产权”。
四、未来战场在何方?
我与行业内的技术专家交流过,目前最被看好的解决方案是区块链+动态确权。例如,你生成的AI图像自带智能合约,每次被使用都能自动分账。然而,目前存在一个尴尬问题——链上存证的成本比侵权赔偿还高,这就像是用买肉的钱买了一把菜刀。
但话又说回来,去年有一个案例让我看到了希望。某自媒体使用AI生成故宫雪景图,凭借时间戳早于故宫官微发布记录,反而倒打一耙维权成功。这说明什么?创作时效性可能比创作方式更重要,无论是AI还是手绘,抢占首发才是王道。
最近发现00后们玩得更花哨——他们将自己的童年涂鸦喂给AI模型,生成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这种操作既规避了版权风险,又保留了创作独特性。在我看来,未来的竞争不是谁家的模型更强,而是谁能够将AI当作画笔。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现在这个阶段就像当年网约车刚出现那会儿——法规还没跟上技术,但机会也最多。我的建议是:趁着法律空白期,赶紧建立自己的创作方法论。别等到红灯亮了才踩刹车,那时候赛道早已被抢光。记住啊,AI只是工具,人才是核心生产力,别把自己活成了提示词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