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图片版权纠纷:探讨禁止在文物景点拍照的缘由及对策
文物景点禁止摄影的缘由
禁止摄影的依据通常颇为简明,大致包括:
一是宗教因素,
二是防止闪光灯等对文物及自然资源的损害,
三是出于版权及文物安全考虑,禁止摄影。
博物馆部分展厅实施禁止摄影的规定,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版权角度考量。因为部分临时展厅展出的是私人收藏的文物;另一方面,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均为馆内工作人员自行设计,付出了劳动。若拍照,可能被其他单位、个人模仿,损害该馆利益。其次,从文物保护目标出发。字画、丝绸等文物易受闪光灯光波破坏。第三,从安全角度出发。有人完整拍摄展厅方位、结构,为犯罪分子提供作案便利。第四,为保证参观环境。有人为拍照而让他人挪动,占用时间,也会给他人带来不便。当然,大部分文物如雕塑、青铜器、陶瓷、印章等不易受光照损坏的展品,都是允许摄影的。禁止摄影的个别文物,若参观者不使用闪光灯,一般也不干涉。实际上,参观者摄影只是需要一些文物图片资料的话,许多博物馆制有精美的画册,其他博物馆一般也都有。
众多文物景点,许多地方都有“禁止摄影”的标识,有时感觉远道而来,不能拍些照片作纪念,颇为遗憾。许多朋友对这种规定很不理解,只是拍拍照片,又不触摸文物,应该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
某些地方禁止摄影的主要原因是摄影时闪光灯对文物有损害。实际上,我国古建筑大都是木质的,容易损坏,上面的彩漆也容易褪色、脱落,摄影时,闪光灯的反复照射对其破坏很大。因此,一般禁止摄影。普通的可见光波长是在400纳米至700纳米之间,低于400纳米的紫外线能量很大,容易被物体吸收,从而使物体变质;而高于700纳米的红外线能量小,不易被物体吸收,很安全。木材、植物、丝绸等物质都是高分子结构,含有纤维素或蛋白质,容易受光、电、细菌的影响而变质、损坏;另外一些物质比如石头、铜铁、陶瓷等不容易受光的影响。我们使用的闪光灯型号不一,波长有长有短。但都应是低于700纳米的可见光,或多或少对高分子结构的文物有破坏。因此,木质建筑物、字画、丝绸制品、壁画等文物,应禁止使用闪光灯摄影。
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1999年上半年,国家文物局将发布关于文物影视、照片摄影管理方面新的通知。实际上,对于文物,国家文物局只从政策法规上进行宏观管理,具体的管理工作,是省、市文物单位在不违反国家统一法规的情况下,根据文物不同的情况进行管理。就说禁止摄影这个问题吧,国家文物局只在大范围作出规定,比如书画、丝织品、壁画、漆木器等文物,容易受光照褪色,造成文物损坏,原则上不得拍摄。但不可能具体规定哪个文物点能拍,哪个文物点不能拍;哪一件文物能拍,哪一件不能拍。当然,不用闪光灯,也许对文物不会造成损害,但也不敢说不用闪光灯就绝对让拍。可能有的文物景点有一些特殊情况,关系到版权和资料方面的问题。
博物馆禁止摄影原本是中国特有
“在巴黎卢浮宫,参观者可以与‘蒙娜丽莎’合影,可为什么在我们的博物馆,参观者跟‘司母戊鼎’合影就不行?”昨天上午,在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炮轰不少博物馆“禁止摄影”等不合理规定,痛陈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弊病。
童明康指出,我国博物馆的不少规章制度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有些制度今天看来,缺乏合理性,但一直没有做相应的改变。博物馆禁止摄影的理由主要是保护文物和保护版权,但童明康以巴黎卢浮宫为例说,卢浮宫从来都没有禁止参观者摄影,因为他们曾经做过实验,用闪光灯几十万次对文物进行照射,其破坏程度几乎为零。但在我国有些博物馆,一旦发现有游客摄影就大声呵斥,甚至动手撕人家的胶卷,还甚至有“严禁触摸玻璃”的荒唐规定,直接影响了观众的热情。“连摄影都不让,服务到位吗?”童明康指出,博物馆再不能用保护文物、保护知识产权这样的借口,拒绝游客的合理要求。
童明康说,有些博物馆甚至没有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有的省馆,七八年都没开放过一次,甚至连临时的展览都不搞,怎么对得起纳税人”?“博物馆要以物取人,老拿一些拙劣的复制品哄骗人,能算是真正的博物馆吗”?一些博物馆的展柜上用手一摸,厚厚的一层灰尘,“难道连打扫卫生的钱都没有吗?我看主要原因是服务理念的缺失”。
为何多数博物馆禁止摄影
当你参观各种博物馆的时候,是否常常会在展厅内看到这样的标识?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允许观众摄影,但直到现在,也还有不少博物馆或展厅坚持禁止观众摄影。
从早年间到现在,博物馆为何会禁止参观者摄影?
摄影并不损害文物
对于博物馆内禁止摄影的原因,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解释是为了保护文物。
实际上,正常的摄影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伤害的,只有闪光灯而已。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能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老化。因此,无论什么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
▍秦兵马俑在刚出土时很多表面都有彩绘,但是出土后不久多因温湿度、光线等保存环境突变而脱落
但是,光线对博物馆展览显然必不可少。因此,针对各种文物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严格控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承受光照的限度。
然而,光线对博物馆展览显然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各类文物对光线的敏感度,文物保护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严格限定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承受光照的量。
▍国家文物局于 2000年发布的《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中对不同展品在展览时的照度和曝光量标准的要求
因此,探究“闪光灯是否会对文物造成伤害”,实际上是在讨论“闪光灯的照射与必要的展览用光相比,是否会造成额外的伤害”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相关研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藏品保护专家大卫·桑德斯曾进行过实验,他将五组画的颜料分别暴露在闪光灯和正常的展览用光下。结果显示,试验时每七秒被闪光灯闪一次、三年内一共被闪了四十多万次的颜料,与放置于展览照明灯光下的颜料所受的损害并无差异。
因此,桑德斯认为,光线对颜料的损害取决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组合,尽管闪光灯发出的光线一般较强,但持续时间却极短,因此它所造成的伤害和博物馆展览时持续的低亮度光线照射造成的损害并没有什么区别。
▍大卫·桑德斯
既然纸上颜料结构都如此坚固,那么更为坚固、甚至在入藏前常年暴露在外的石器、木器、瓷器、金属等质地的文物,自然也不会被闪光灯造成严重破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少数材质的藏品对闪光灯较为敏感。
有学者针对丝绸的实验就说明,闪光灯的使用对丝织品的损害十分明显。研究者对六种不同植物颜料浸染的丝绸,进行了多达四千多次的闪光灯照射实验。
结果显示,被闪光灯拍摄的丝绸不仅会出现褪色、变暗,甚至还会形成肉眼都能观察到的焦化点。
▍经过闪光灯照射实验后,黄色丝绸表面形成的焦化点/图片来源:王永礼,《物理环境对古代丝织品色泽和丝质的影响研究》
由此可见,至少对于丝织品、古代纸张,闪光灯的频繁照射还是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因此,博物馆为了最大程度保护馆藏文物而不允许观众在展厅内使用闪光灯,确实有其理由。
但是,为什么即使在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博物馆不允许观众拍照呢?
方便卖周边
在许多对博物馆禁止拍照的规定强烈不满的观众看来,博物馆这么做就是出于利益需求。
2010年 6月,法国奥赛博物馆在即将进入旅游黄金季时出台规定:在博物馆的所有展厅内禁止任何形式的拍照和录影行为。
▍藏有凡高、塞尚部分作品的法国奥赛博物馆
尽管馆方一再强调这一规定是为了避免摄影者影响其他游客的参观,但游客们并不认同。
奥赛博物馆的留言页充斥着观众的抱怨。有观众尖锐地指出:「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通过这一措施增加藏品图录和明信片的销量」「下一步,博物馆最好在每件作品前放个钱箱,扔一欧元才能看几秒钟。」
的确,长期以来,画册和明信片等与藏品图像直接相关的周边产品的销售一直都是很多博物馆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博物馆对于藏品高质量影像的垄断则自然就成为了这笔收入的保证。
正是因为高品质图像与延伸产品的直接关联性,如今的很多以展览图像画作为主的美术馆和一些博物馆的部分展厅仍然常常会禁止观众拍照。
▍美术馆展品的复制品价格通常也很昂贵
不过,还有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特展不允许观众拍照则是出于版权方面的考虑。
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在展览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或者从国外博物馆借来的展品时,借展合同中往往只获得了用于展览的授权,未获得「复制」和「利用」藏品的权力。
游客拍下艺术品照片再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是否属于法律上的「复制」和「利用」,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存有争议。因此,为了消除法律风险而一律禁止观众拍照的情况也很常见。
▍2017年 3月到 5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展就不允许观众拍照
但是,随着卡片相机、智能手机这样的便携拍摄设备的逐渐普及,及其与社交媒体的强关联性,观众在博物馆拍照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
面对观众的广泛质疑,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也都迫于压力纷纷解除拍照禁令。
▍因为文化部长在奥赛博物馆拍摄并上传至社交平台的几张照片,该馆于 2015年解除禁拍令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于 2016年 12月 2日开始对部分区域开放拍照
面对观众在博物馆拍照越发便利的现实,博物馆的周边产品也迅速调整策略。如今,众多文创产品逐渐取代了价格昂贵的画册,成为博物馆商店创收的主力。博物馆也就不必再依赖图像垄断来保证收入了。
▍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
也正因此,如今的大多数博物馆往往都已经开始允许观众在展厅内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