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自媒体图片版权到底是谁的?一文讲透避坑指南
【文章开始】
历史自媒体图片版权到底是谁的?一文讲透避坑指南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刷历史类公众号、抖音号或者B站视频时,配图越来越精美了?古画、老照片、文物特写...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做内容的同行们,特别是搞历史自媒体的朋友,最近有点愁。愁啥?愁图! 不是愁找不到好图,是愁用了图之后,会不会哪天突然收到一封律师函,上面写着俩大字儿:侵权!
你辛辛苦苦找的、觉得特别应景的那张老照片、那幅古画扫描件,版权真的没问题吗?它到底属于谁?
一、先泼盆冷水:老图≠无主图!侵权官司正在路上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啊呀,都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东西了,老祖宗画的画,拍的照,早就没版权了吧?” 嘿,这想法可太危险了! 事实是,恰恰因为这些历史图片稀缺、珍贵,围绕它们的版权纠纷反而越来越多。
- “免版权”的老古董?时间说了算! 核心规则一: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版权法,对作品保护期是 “作者去世后50年到70年” 。你看,重点不是作品有多老,而是作者去世了多久! 比如一幅明代画家画的画,作者都死了好几百年了,版权自然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你用就用了。但是!一张民国时期摄影师拍的老照片,如果这位摄影师是1950年去世的,在很多国家,这张照片的版权可能要到2020年甚至更晚才过期。你在2010年用了?对不起,可能侵权了!
- 藏品的“家规”你不懂? 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是历史图片的大金矿。但请注意:藏品的“物权”(我拥有这张纸/照片)不等于藏品的“著作权”(我拥有这张照片/画的复制权、发行权等)! 博物馆拥有的是这幅古画本身这张“纸”,但作者死了超过保护期,这画的内容就没版权了。然而!重点来了! 博物馆对这幅画进行的 高清数字化扫描、精修修复、特殊角度拍摄,这些操作产生了一个新东西:“数字衍生品”或者叫“数字副本”。这个新玩意的版权,博物馆可就要攥得紧紧的!你用他们官网的高清图?没问题,先交钱、讲条件(看他们的版权声明)。你自己溜进展厅偷拍?画作本身没版权,你的照片版权属于你?这个可不好说... 博物馆可能对拍摄有明确规定。(这里有点模糊,不同馆规定差别大,具体执行起来... 咳咳,保命要紧,别硬闯红线!)
- 真实案例敲警钟: 想想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些知名图片库公司批量起诉自媒体的事儿吧?其中就有不少用了扫描版古籍插图或者老报纸照片的案例。人家公司声称拥有这些扫描件的版权或独家代理权。赔钱都是小事,内容下架,账号受损才心疼!
二、核心迷思:博物馆官网高清图=免费安全?图样图森破!
很多新手的第一站就是各大博物馆官网、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库。哇,大图、高清、免费下载!感觉捡到宝了?慢着!陷阱往往就在最诱人的地方。
- 网站角落里的“小字”才是生死簿! 每个负责任的机构,其官网或图库页面一定有 “版权声明”或“使用条款” (Terms of Use / Copyright Statement)。这玩意儿你必须看!重点找:
- 这些数字图像允许商用吗?(自媒体很多带广告,算商业!)
- 需要署名吗?具体怎么署?(写上来源机构名?链接?特定格式?)
- 允许修改吗?(裁切、调色、加滤镜?)
- 最关键:他们强调自己拥有这些数字复制品的版权或相关权利了吗? 如果他们明确说“本网站所有图片归XX博物馆所有,未经许可不得...”,那你没得到许可就用,铁定踩雷。
举个例子: 大英博物馆官网上的图片,你仔细看它的版权说明,明确写着很多高清图像的版权归大英博物馆所有(或相关方),用于教育、研究可以,但商业用途需要申请许可和付费。你看,人家的宝贝,人家高清扫描的,规矩人家定!
三、野路子的陷阱:搜索引擎、网图、群友分享的“版权黑洞”
找不到官方图库?或者图库要求太高太贵?很多人会顺手百度/谷歌一下,或者看看群里谁分享了个压缩包,甚至去咸鱼淘宝淘“资源”。兄弟,这简直是在雷区蹦迪!
- “免版权”标签是天使还是魔鬼? 有些网站声称提供“免版税”(Royalty-Free)、“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图片。别高兴太早!
- “免版税”≠不要钱≠免版权! 它只是说你付一次钱(或免费拿到授权),就能按协议多次使用,不用按使用次数付“版税”。但授权范围要看清楚!允不允许商业用?能不能修改?很多“免费免版税”图库只允许非商业、编辑性使用(做新闻、评论啥的),你用他们图给商家写软文带货?不行!
- “公共领域”声明可能不靠谱! 尤其是一些小图库或个人网站,他说是公共领域就真是了吗?他可能自己也搞错了版权状态,或者干脆忽悠你。这种图一旦用出问题,他两手一摊不负责,锅得你自己背。最可靠的是像 Wikimedia Commons 这种有严格审查机制的平台,但也要注意每条图下面的具体授权协议(比如CC BY-SA要求署名且同样方式共享)。
- “网友拍摄”的老照片可靠吗? 偶尔能碰到一些老照片爱好者翻拍自家祖传相册,发到网上。这时候就得看:
- 他翻拍的是谁的作品?照片的原始版权在谁手上?过期没?(又是那个作者去世+50/70年的规则)
- 他翻拍的这个行为,产生的翻拍照片本身有没有新的版权? 理论上,如果他只是简单翻拍,没有独创性(比如特殊光影、特殊角度、大量后期),这个翻拍件可能不构成新作品。但它毕竟是人家拍的,直接拿?伦理上也说不过去,最好沟通下。如果他的翻拍体现了独创性(很艺术那种),那这个翻拍件的版权就是他的! 你看这情况复杂吧... 不过话说回来,网友随手一拍的情况,独创性通常很难成立,但稳妥起见,要个许可最安心。
四、终极灵魂拷问:我咋用才最安全?实用保命三招
绕了一圈,问题回来了:我们这些历史内容创作者,到底怎么合法、安全、又体面地用图?别慌,记好这三条:
- 能不碰“现代产品”就别碰,专盯真正“老掉牙”! 尽量找 作者去世超过70年(稳妥起见按70年算) 的作品。比如清朝及更早的绘画、古籍插图(原作者早作古)。但注意:是原作内容本身!别稀里糊涂用了现代出版社的高清扫描版!
- 官方图库是首选,但请跪求“说明书”! 一定要去博物馆、图书馆官网(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平台等)。关键:找到版权说明页,逐字阅读! 确认允许你要做的用途(商业、非商业、自媒体发布)。要求署名的,老老实实按人家的格式写清楚来源。有明确免费开放许可的(比如明确标注CC0 Public Domain Dedication),大胆用(但依然推荐标注来源以示尊重和可追溯)。
- 认准可靠公共平台,协议看清再下手! Wikimedia Commons 是历史类图片的宝库,筛选时勾选“Public Domain”或宽松的CC协议(如CC BY、CC BY-SA,看清要求!)。再次强调:认真看每个图的具体授权协议! 不清晰的,宁可不选。
结尾:照片虽旧,风险全新
搞历史内容,图片是灵魂。但版权这事儿,真不是“看着老就随便拿”那么简单。那些斑驳的老照片、泛黄的画卷背后,复杂的版权归属链条往往才是真正的“历史迷雾”。理解规则,尊重版权,不仅是规避法律风险,更是对历史、对创造者(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的一种尊重。
下次选图前,别只图好看,花几分钟想想:这图,我能安心用吗?它的版权,到底算谁的?把这个问题琢磨透,你的内容创作之路才能走得既精彩,又踏实。
【文章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