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图片版权官司:一张照片引发的全网恐慌?

人民网图片版权官司:一张照片引发的全网恐慌?

【文章开始】

一张照片值多少钱?5块?50块?5000块?要是人民网因为几张图,被索赔了好几万,这事儿你信吗?没错,这可不是天方夜谭。前些时候,人民网还真就摊上了这么一场官司,官司对象还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图片巨头”视觉中国。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新闻标题,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有点懵——人民网?那不是官媒吗?也会被图片公司告侵权? 这事儿透着邪乎啊!

巨头互掐?人民网怎么成被告了

事情其实不是发生在特别久远。简单说,就是视觉中国起诉人民网,说人民网在他们的网站上,用了视觉中国拥有版权的一些图片,但没给钱、没署名、没授权,妥妥的侵权了呗。然后要求赔偿,金额据说还不小。

这可就炸了锅了。为啥呢?一方面,人民网的身份很特殊,在我们印象里那是信息传播的权威平台。另一方面,视觉中国又是个啥角色?它是国内最大的“图贩子”之一,手里捏着海量图片的代理权甚至所有权,靠给图片确权、维权然后收费。它这业务模式,本来争议就挺大。

核心问题这就蹦出来了:人民网这样的顶级官媒,咋也能掉进图片版权的“坑”里?难道它自己不知道规则吗?

这事儿真不是知道不知道那么简单。我仔细琢磨了一下,里面的水,深着呢。


“图库生意”的尴尬:卖图还是“钓鱼维权”?

要搞明白这事儿为啥发生,得先看看视觉中国这类公司是咋赚钱的。

首先明确一点,视觉中国不是原创了所有图片。它的库存图来源很杂:一部分是签约摄影师投稿;一部分是买断或者代理国外图库(比如路透社、Getty Images)在华的版权;还有一部分,嗨,这事儿有点玄乎了... 有些网友、企业甚至机构的图片,莫名其妙地进了它的图库,被打上了“版权所有”的标签

它的基本生意模式就是:
* 圈地运动: 尽可能多地宣称“拥有”海量图片的网络版权。
* 销售图库: 向机构、媒体、公司推销年度套餐,会员付费下载使用。
* 重点!维权驱动: 对于那些没付钱买套餐或者单张授权的用户,特别是企业、媒体、机构这些“有实力赔钱”的主体,一旦发现“未经授权使用”图库里的图,马上发律师函,要求高额赔偿。 这个索赔金额,往往远超单张图片的市场销售价格。

这不,人民网可能就是撞上了这最后一种情况。

问题来了:这种模式算不算正当维权?

这事儿争议巨大。支持者认为:人家明确标注了版权,你用了就该付费,天经地义,维权就是保护版权!但反对的声音非常强烈:很多公司感觉更像遇到了“版权陷阱”甚至“钓鱼维权”。
* “碰瓷感”太强: 图片传播路径极其复杂,普通用户很难准确判断一张图片的真正归属权是否在图库手中。有时图库宣称拥有版权的图,来源本身就存疑,甚至被证明是盗用。
* 索赔金额离谱: 一张图市场价卖可能几十、几百块,一旦被告侵权索赔就飙升到几千甚至上万,这恐怕已经背离了“补偿损失”的初衷,更像是盈利手段。
* “维权”成核心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对视觉中国们来说,诉讼维权带来的收入占比惊人,有时甚至成了顶梁柱。这就有点变味了——本来是保护版权的,结果搞成了靠打官司挣钱?不过话说回来,法律没规定不能靠打官司赚钱,但这种依赖程度...确实让人觉得微妙。

一个耐人寻味的知识盲区:这些图库是如何确定哪些图片是真正拥有独家/完整版权的?对于非原创来源(比如国外代理、机构作品),如何验证其授权的完整性和合法性? 反正这事儿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图库说是啥往往就是啥,普通人几乎无法复核。这也是很多被诉单位觉得憋屈的原因,觉得“被讹了”又拿不出铁证反制。


谁的责任板子?平台和小编都挺委屈

回到人民网这案子上。人民网难道不懂版权吗?它为啥会“侵权”?

讲真,我觉得这事儿反映了更深层、更普遍的网络传播困境。像人民网这样的大型内容平台,每天更新海量信息,要用的图片那是巨量的。

  • 图片来源的困境: 编辑和运营人员不可能每张图都追溯到最原始的版权方谈授权,效率上做不到,成本上也扛不住(图库的套餐很贵)。很多时候,他们会认为:
    • 用官方的新闻配图(比如新华社通稿图)是安全的吧?
    • 在政府网站上看到的图,用一下问题不大吧?
    • 网上流传很广、没人出来认领版权的图,应该可以用吧?
    • 甚至,一些平台间互相转载,觉得来源没问题吧?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些“经验判断”上。
* 图库公司的爬虫技术厉害着呢,它们把很多公开渠道的图都纳入了自己的“版权库”。
* 官方图、政府网站图,也可能被它们签下来独家代理!人民网这次被告的一部分图片,据说就涉及某省政府的宣传图片。
* 网上流传广的图?更容易中招!只要图库抢注(或宣称代理)了,用它家“水印识别”等技术一查一个准儿。

所以,你说运营小编冤不冤?也许他觉得用了张来源“正”的图,结果成了被告。你说平台冤不冤?它不可能审核每一张图的每一层版权归属。平台责任和个人责任的边界在哪?怎么确保高速信息流中每一张图都清白?这是个让所有内容平台都头疼、近乎无解的难题。


破局点在哪?版权保护不能搞成“人人为敌”

人民网这案子最后啥结果?是赔了还是和解了?细节没完全公开。但这案子掀开的盖头,引发的讨论,价值可能远超官司本身。

视觉中国们有错吗?从法律上说,它在维护“它声称的版权”,似乎是站得住脚的。但这种高度依赖诉讼、索赔金额畸高、来源把控不清的模式,确实把网络图片使用生态搞得草木皆兵。

创作者的心血需要保护,这点我举双手赞成!摄影师、设计师的原创图卖钱天经地义。但问题是,保护伞如果变成收割利器,让普通机构、自媒体连用张图都提心吊胆,生怕不知哪天巨额账单飞来,这就跑偏了,窒息了整个内容创作和传播的土壤。

那咋办?有没有解决之道?

  • 平台自律加强审核? 理论上必须做,实操难度爆表。人工审图成本高到天际,AI识别版权又远未成熟。
  • 图库公司改变模式? 减少过度依赖诉讼获利,推广更灵活、合理的付费模式?目前看有点难。
  • 法律更细化规则? 比如“合理使用”的范围能不能更清晰?赔偿标准能否更基于实际损失而非“要价”?这个可以有期待。
  • 版权交易透明化? 建立一个更公开、可追溯的图片版权登记和交易平台?

说到底,核心矛盾在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传播需求,和相对滞后、且操作成本高昂的版权保护体系之间,产生了剧烈的摩擦。

人民网这次当被告,表面看是个个案,背后却是整个互联网生态对图片版权困境的一次集中爆发式的吐槽。它像一个放大镜,照出了这个圈子里人人喊累、人人自危、又难以自拔的怪现状。

喊一句“保护版权”很容易,但怎么保护?是让图片库公司变成手握巨额账单的“图霸”,还是能摸索出一条既能保障创作者有饭吃,又不至于吓得传播者不敢动图的路? 这真是个大难题。或许,行业巨头、平台方、创作者代表们,真得坐下来,别光打官司,好好聊聊规矩该怎么定、钱该怎么分,这才是正事儿吧?

下次你看到网上随便一张美图想下载、想用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得咯噔一下了?这事儿,其实就发生在咱身边,不是人民网离我们远,是版权这把悬着的剑,离咱都近着呢。至于这事儿最后会咋发展,咱也只能边走边看了。
【文章结束】

RIPRO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免图网 » 人民网图片版权官司:一张照片引发的全网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