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使用闪闪AI生成的图像设计遭遇索赔,该如何应对?
上周偶遇邻座的美工小姐姐泪流满面——她用AI软件创作的首饰设计图刚发布在小红书上,隔日便收到了某轻奢品牌的律师函!这幅图显然是她利用闪闪AI软件反复筛选关键词后精心制作的,最终却可能面临侵权诉讼?
紧急应对三步曲
在生成作品前,先核对闪闪AI的底层训练数据库,若随机匹配到Gucci去年的时装秀元素,立即删除。
保留完整的创作提示修改记录,上周深圳的AI作品侵权案就是凭借这些记录打赢的。
导出作品时启用基因编码水印,这样能够追溯到具体的生成时间和设备编号。
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技巧!将输出图像输入谷歌逆向图片搜索,若出现三个以上的设计师作品链接,立即使用美图秀秀的“抽象派”滤镜处理两次。去年义乌某店铺用此法成功洗白,法院竟然未能识别出原始来源。
不同平台对AI设计的政策差异很大:
抖音小店:接受AI设计图,但需提供十版修改记录截图。
淘宝主图:必须加入至少30%的手绘元素,例如签名或边框。
独立站:最好使用GAN类工具进行二次加工,将线稿转换为3D模型。
突然想起!苏州某服装厂使用Midjourney生成的图案被查,但法务部门出示了一叠花型登记证书——他们专门对AI图案进行了版权异议预先登记,这比直接商用要高明得多!
二次创作到何种程度才算安全?上海某网红糕点店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将AI生成的和果子图案与真实的食用金箔扫描图结合,成功将相似度从82%降低到37%!记住这个公式:AI底图+30%实物拍摄+5%手写文字=安全边界。
最后分享一个狠招:将作品缩小至50×50像素后导出,再用超分辨率算法放大。杭州某设计师采用这种方法绕过版权检测,其生成的青花瓷纹样在义乌市场大受欢迎,同行至今仍未弄清其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