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大师肖像争议起波澜,三策略轻松应对图片著作权难题
凝视电脑显示屏上新鲜出炉的节目封面图,新媒体编辑小王紧握鼠标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单田芳先生经典侧影照下方,突然弹出一个平台警告:“图片存版权隐患”。这已在本月第三次接到此类提醒,评书类内容创作难道注定要成为“无头骑士”?
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2023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某地方公众号因使用刘兰芳八十年代演出剧照制作推文,被索赔3.8万元。法官特别强调:“经典艺术形象具有商业识别价值,即便已故表演者,其继承人在死后50年内仍可主张肖像权。”
法律依据明确界限
独创性标准:《著作权法》将具有独创性的舞台造型、服饰设计纳入保护范围。侯宝林弟子曾成功维权,因其标志性长衫造型被商家擅自印制在T恤上销售。
人格权延伸:《民法典》第1019条明确,未经许可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他人肖像。某AI配音软件就因擅自合成田连元声线及形象,被监管部门约谈。
破解困境三步走
官方渠道优先:中国曲艺家协会2023年开通“艺脉相承”图库,收录38位评书大家超2000张授权剧照,新媒体账号可凭备案号免费调用。
时间线规避风险:袁阔成等已故超50年的表演者,其早期影像资料已进入公有领域。但需注意央视版《三国演义》等影视化改编作品仍受保护。
合理使用认定:在解说评书发展史的教学视频中截取单帧画面,符合《著作权法》第24条规定的“适当引用”范畴。
特别提醒:抖音主播“老曲新说”的运营者分享经验:“我们每期更换的醒木特写镜头,既规避肖像权争议,又形成了独特视觉符号。”这种创造性转化,或许才是破解困境的最终答案。
下次准备点击“上传”按钮时,不妨先自问:这张承载着文化记忆的面孔,是否获得了穿越时空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