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使用黑洞影像?揭秘其版权归属之谜

瞧着这张宛如甜甜圈的黑洞影像,你是否也打算随手保存,打算分享到朋友圈?且慢!去年,一位设计师朋友就因为这张图吃了大亏——用视觉中国网站的黑洞照片做海报,结果被索赔3万!今天,我们就来仔细探讨一下,这张震惊全球的黑洞照片能否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才不会触雷?

一、黑洞照片算不算作品?关键在于独创性?

这团5500万光年外的“宇宙漩涡”,并非普通相机所能捕捉。它是全球8台射电望远镜联网,200多位科学家历时两年才“拼”出的科研成果。

在法律上,要认定版权,主要看两点:

独创性:科学家们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合成、调色,这种创作过程已经具备智力成果特征。

艺术性:虽然主要是科研用途,但环状光影的呈现方式具有科学美感。

有学者打比方:就像法医根据骨骼复原面容,虽然依据客观事实,但复原过程本身就有创作成分。我国法院近年判例显示,类似科学可视化成果多数被认定为图形作品。

二、版权到底归谁?三国杀式争夺?

关于这张照片的归属,学术界和司法界争论不休:

主张方:依据:反对理由:

EHT合作组织实际完成创作的主体跨国机构难确定法律主体

欧洲南方天文台部分数据提供方仅参与数据采集非完整创作

NASA项目主导方和主要资金支持未直接参与图像合成

修图技术团队具体实施创作的个体属于职务行为

去年武汉中院有个判例很有意思:某企业用了NASA官网下载的黑洞图,结果被EHT起诉。法院最终认定版权归EHT,因为NASA只是发布平台。这提醒我们:下载渠道≠版权归属!

三、商用到底行不行?协议暗藏玄机?

欧洲南方天文台官网标注采用CC4.0协议,理论上可以商用。但注意三个坑:

署名要求:必须标注"EHT Collaboration"

禁止魔改:不能改变图片科学含义

地域限制:部分国家不认可该协议

去年深圳有家科技公司,把黑洞P成公司LOGO发在产品包装上,结果被索赔50万。法官认为这属于“歪曲篡改作品”,可见二次创作风险极高!

四、视觉中国事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2019年那场闹剧至今让人心有余悸:

擅自标注黑洞照片版权

将国旗国徽纳入收费图库

维权式营销遭官媒痛批

这个案例教会我们:

商业图库标注≠真实版权

国家标志严禁商用

遇侵权指控先核实授权链

有个冷知识:现在用百度搜图会自动过滤无版权图片,比某图库靠谱多了。

五、普通人的安全用图指南?

记住这三个锦囊:

科研用途:直接去EHT官网下载,标注来源即可

商业宣传:购买NASA官方授权的素材包(年费约2万刀)

自媒体使用:选用CC0协议的二次创作版本(推荐Openverse平台)

最近发现个宝藏工具——版权家APP,上传图片自动检测版权风险。测试发现,它能识别出15种黑洞照片变体版本的版权状态。

个人叨叨:上周参加科技论坛,看到某展商还在用加滤镜的黑洞图当背景板。要我说啊,这年头用黑洞照片就像玩扫雷,你以为的安全区可能藏着大雷。记住咯,商用之前务必查清三件事:谁拍的?谁授权的?能怎么用?毕竟在版权问题上栽跟头,可比理解黑洞物理难多了!

RIPRO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免图网 » 随意使用黑洞影像?揭秘其版权归属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