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同图共用在两家企业间合规吗?你或许不知不觉已越界了这些界限
你有没有遭遇过类似情形?A企业的官网与B企业的宣传册上出现了同一款产品图,双方都声称是自己的原创。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难以置信,去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两家电商网站用同一套模特图进行竞争,最终各自赔偿了80万元,图片反而成了最大的赢家。
基础普及:哪些情况下会共享版权?
这事儿需要从源头梳理,两家公司同时拥有图片版权通常分为三种情况:
联合拍摄并签署了共有协议(例如某手机品牌与运营商合作宣传照)
委托创作但未明确权属(例如某游戏公司委托外包团队制作原画引发的纠纷)
企业并购继承的遗留问题(例如某MCN机构收购工作室引发的连环诉讼)
最极端的是上海的一个案例:直播基地与网红签订的合同中写着“图片版权归双方共有”,结果网红跳槽后将照片授权给竞品,法院竟然判定为合法。重点来了:共有版权就像结婚证,离婚时如何分割需要提前明确。
高危地带:这些行为正在违法?
上周我与做品牌的朋友喝酒,他抱怨说并购来的公司图库不敢使用,担心触雷。这事儿让我想起一组数据:2023年企业并购案中,38%的纠纷发生在知识产权共有环节。特别是以下三个陷阱:
误将合作备忘录当作授权书(某车企与4S店就因此栽跟头)
认为股权对等就能随意使用图片(某合资美妆品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以为离职员工拍摄的图片算公司资产(深圳某科技公司赔偿摄影师37万元)
一个冷知识:云端协作的自动存档可能构成共有证据。北京某设计公司使用Figma制作的方案,因为合作方保留了编辑记录,最终被判共享版权。
救命指南:五步确权法?
你可能想知道,合作时该如何规避风险?记住这个口诀:一签二存三隔离
第一步:合同中明确关键条款?
明确主创人员名单(即使保洁阿姨入了镜也要写上)
划定使用场景禁区(例如限定某产品线专用)
约定利益分配公式(例如某母婴品牌采用“销量×0.3%”的模式非常聪明)
第二步:建立数字指纹库?
拍摄时记录设备序列号(某手机厂商凭借这一招赢得了官司)
保存原始工程文件(PSD、AI源文件比JPG更有用)
使用区块链存证时间戳(杭州互联网法院认可这一做法)
第三步:设置防火墙?
禁止合作方二次授权(某影视公司因合作伙伴转授权而受害)
分开存储共有素材(不要图省事将它们混存在一个NAS中)
定期进行版权审计(某集团每季度检查一次以避免资产流失)
作死操作对照表?
常见误区法律现实
"我们各用各的不冲突"共有版权方需共同授权第三方
"口头说好就算数"必须书面约定收益分成
"改30%就不算侵权"实质性相似即构成违法
去年有一个典型案例:两家食品公司共用产品摄影图,A公司将图片制作成包装设计申请了专利,结果B公司提出无效宣告。记住啊,共有版权就像联名账户,谁乱动钱都得挨罚。
干了十年知识产权仲裁的老王提供了一个妙计:在合同中添加“版权离婚条款”。例如约定三年后自动转为独有,或者设置优先收购价。上个月刚帮客户谈成的游戏原画案就是这么操作的,节省了70%的潜在纠纷。所以啊,处理共有版权就像谈恋爱,既要有甜蜜约定,也要留好分手预案——毕竟商场上没有永远的合作,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