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博物馆藏品版权之谜:馆藏文物图像的版权归属与公开问题
博物馆藏品图像的“著作权”,是否应当公之于众
个人观点认为应当公开,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荷兰,乃至我国台湾地区的博物馆都已公开,预计这将成为一种趋势,然而我国在这方面却迟迟未见动静。为何需要公开,我简要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博物馆的藏品大多蕴含着历史或文化价值,但价值的存在依赖于人们的认可。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故宫博物院的许多藏品虽价值连城,但许多书画、文物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却如同无物,不知其作者是谁,画作出自哪个朝代,器物由何人制作。极端情况下,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若落入普通民众手中,或许终身不知其内容。我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文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自身,更在于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可。越是被大众所熟知,文物的价值就越高,也越能吸引人们去观赏真迹,购买拓印本。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一个观点:博物馆的文物固然珍贵,但要发挥其价值,博物馆需做好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成为博物馆的受众,而非其他博物馆的爱好者。手中的文物要想发挥作用,就需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和认知,只有当大家都能理解其价值,知晓其背后的历史和意义,才会有人愿意讨论,愿意购买。
这些文物只有被更多人了解,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如果大家都不了解,那么这些文物就如同破铜烂铁一般,因为其价值并非仅仅源于稀缺,而是稀缺与人们的认可相结合,才赋予了其更高的社会价值。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图片已经公开,人们可以下载、讨论,了解越多,认识越深。若有机会在故宫和大都会之间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你只会选择你了解的,有认知基础的博物馆。至少在参观时,你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尴尬地干笑。
这一话题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据说故宫博物院也曾有过公开图片的想法,但看到美国的高清图片,自己的图片却无法与之相比,因为我国的图片大多是文物的“身份证”,缺乏专门的图片。正所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美国博物馆的网站无需护照,任何人都能访问,两者图片质量一对比,我国博物馆确实显得有些尴尬。
我认为,这种模式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因为博物馆在互联网时代追求版权,已经显得有些过时。现在,博物馆需要像微信、京东、天猫一样,在互联网时代抢占市场,只要有受众,建立自己的平台,就不会担心饿死。退一步说,即使故宫坚持版权,一年到头又有多少人会为了观赏文物而前往?绝大多数人只是为了看看皇宫,体验一把。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文物,有什么价值,有什么背后的历史文化。不客气地说,故宫占有一个好平台,却没有发挥其价值。
如果逆向思考,放弃版权公开图片的弊端大于利益,你觉得其他博物馆都是吃饱了学雷锋的吗?美国资本家是不会那么好心的,中国和外国都是利益至上。
因此,我认为应尽快落实这项工作,利用央视等媒体平台,借助弘扬民族文化的号召,做好科普和宣传。至于担心公开图片会损害版权,利益受损,我可以很残酷地告诉你:你想多了。在当前背景下,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兴趣研究这些,即使高清图片免费赠送,也未必有人要,因为年轻人更关注英雄联盟,谁有那闲功夫研究这些。
进一步来说,国家号召弘扬历史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背景。文物本身就是时代的载体,背后蕴含着历史文化。最近有一个守护文物的节目,王凯、李晨主演的,可以换个形式将枯燥的文物讲活,赋予其故事和历史背景。下次介绍时,大家自然会想起它是什么东西。还有一部修文物的纪录片也引起了很大反响。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平台是广大的,但需要发挥平台的威力,否则再大也没用。
为什么大多数博物馆禁止拍照
当你参观各种博物馆时,是否常常会在展厅内看到禁止拍照的标识?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允许观众拍照,但仍有不少博物馆或展厅坚持禁止观众拍照。
从早年间到现在,博物馆为什么会禁止参观者拍照?
拍照并不伤文物
对于博物馆内禁止拍照的原因,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解释是为了保护文物。
事实上,正常的拍照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伤害的,只有闪光灯。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能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老化。因此,无论什么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
▍秦兵马俑在刚出土时很多表面都有彩绘,但出土后不久多因温湿度、光线等保存环境突变而脱落
然而,光线对博物馆展览显然必不可少。因此,针对各种文物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严格控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承受光照的限度。
但是,光线对于博物馆展览显然不可或缺。因此,针对各种文物对光线的敏感度,文物保护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严格限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承受的光照强度。
▍国家文物局于2000年发布的《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中对于不同展品在展览时的亮度和曝光量标准的要求
因此,探讨“闪光灯是否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实际上是在询问“闪光灯的照射与必要的展览用光相比,是否会造成额外的损害”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相关研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结论。
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藏品保护专家大卫·桑德斯曾进行过实验,他将五组画的颜料分别暴露在闪光灯和正常的展览用光下。结果表明,试验时每七秒被闪光灯闪一次、三年内一共被闪了四十多万次的颜料,与放置于展览照明灯光下的颜料所受的损害并无差异。
因此,桑德斯认为,光线对颜料的损害取决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组合,尽管闪光灯发出的光线一般较强,但却只会持续极短的时间,因此它所造成的伤害和博物馆展览时持续的低亮度光线照射造成的损害并没有什么区别。
▍大卫·桑德斯
既然纸上颜料结构都如此坚固,那么更为坚固、甚至在入藏前常年暴露在外的石器、木器、瓷器、金属等质地的文物,自然也不会被闪光灯造成严重破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少数材质的藏品对闪光灯较为敏感。
有学者针对丝绸的实验就表明,闪光灯的使用对丝织品的损害十分明显。研究者对六种不同植物颜料染色的丝绸,做了多达四千多次的闪光灯照射实验。
结果显示,被闪光灯拍摄的丝绸不仅会出现褪色、变暗,甚至还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焦化点。
▍经过闪光灯照射实验后,黄色丝绸表面形成的焦化点/图片来源于:王永礼,《物理环境对古代丝织品色泽和丝质的影响研究》
由此可见,至少对于丝织品、古代纸张,闪光灯的频繁照射还是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因此,博物馆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馆藏文物而不允许观众在展厅内使用闪光灯,确实有其理由。
但是,为什么即使在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博物馆不允许观众拍照呢?
方便销售周边产品
在许多对博物馆禁止拍照的规定强烈不满的观众看来,博物馆这么做就是出于利益考虑。
2010年6月,法国奥赛博物馆在即将进入旅游旺季时出台规定:在博物馆的所有展厅内禁止任何形式的拍照和录影行为。
▍藏有凡高、塞尚部分作品的法国奥赛博物馆
尽管馆方一再强调这一规定是为了避免摄影者影响其他游客的参观,但游客们并不认同。
奥赛博物馆的留言页充斥着观众的抱怨。有观众尖锐地指出:“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通过这一措施增加藏品图录和明信片的销量”“下一步,博物馆最好在每件作品前放个钱箱,扔一欧元才能看几秒钟。”
的确,长期以来,画册和明信片等与藏品图像直接相关的周边产品的销售一直都是很多博物馆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博物馆对于藏品高质量影像的垄断则自然就成为了这笔收入的保证。
正是因为高品质图像与延伸产品的直接关联性,如今的很多以展览图像画作为主的美术馆和一些博物馆的部分展厅仍然常常会禁止观众拍照。
▍美术馆展品的复制品价格通常也很昂贵
然而,还有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特展不允许观众拍照则是出于版权方面的考虑。
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在展览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或者从国外博物馆借来的展品时,借展合同中往往只获得了用于展览的授权,未获得“复制”和“利用”藏品的权力。
游客拍下艺术品照片再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是否属于法律上的“复制”和“利用”,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存在争议。因此,为了消除法律风险而一律禁止观众拍照的情况也很常见。
▍2017年3月到5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展就不允许观众拍照
但是,随着卡片相机、智能手机等便携拍摄设备的逐渐普及,及其与社交媒体的强关联性,观众在博物馆拍照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
面对观众的广泛质疑,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也都迫于压力纷纷解除拍照禁令。
▍因为文化部长在奥赛博物馆拍摄并上传至社交平台的几张照片,该馆于2015年解除禁拍令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于2016年12月2日开始对部分区域开放拍照
面对观众在博物馆拍照越发便利的现实,博物馆的周边产品也迅速调整策略。如今,众多文创产品逐渐取代了价格昂贵的画册,成为博物馆商店创收的主力。博物馆也就不必再依赖图像垄断来保证收入了。
▍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
也正因此,如今的大多数博物馆往往都已经开始允许观众在展厅内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