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平面设计师申请图像版权的流程及素材版权保护要点

平面设计师需留意素材版权事宜
近期,一位客户向我提出了一个多数设计师朋友常忽视的问题:“目前所用的素材会不会未来引发版权争议?”此问题之前确实并未引起设计师们的高度关注。于是我在网络中进行搜索,发现有的设计公司几年前的设计作品竟然被翻出起诉。原来国内的图片公司有一个类似“猎手”的团队在网上搜集证据,基本上国内的小型广告公司对此也是毫不在意。设计师所用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网络免费分享,稍好一些的公司花费几百元购买来的几百张光盘,里面的图片就随意使用。这些设计光盘的内容十有八九是二次盗版的产品。中小公司如果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版权设计素材,成本之高可以想见,小型广告公司的客户又往往只要求便宜的小企业。面对这样的困境,我总结了一下前些年在广告公司了解到的网络共享素材使用技巧:大家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无非是这几类:1.摄影作品,风景或人物摄影类。2.设计图片,分层的素材。3.矢量素材。使用建议:1.选择素材时先了解图片版权说明。2.人物图片谨慎使用。(注:不要以为要用人物换型、换色、换象,就可以了。对于有版权的话你修改权都没有)3.对于知名公司或大范围投放的设计,最好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有版权的素材。4.不是特意创作的图片,一般都没有版权,不过还是小心为好。5.实在需要某张图片,要么合成,改动大一点。我们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图片的来源及原创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介绍一下图片公司的3种授权模式1、RM(Royalty-Managed)版权管理模式,也称特定使用范围版权模式用户取得的使用授权受次数、时间、地域和用途等条件限制。每次使用该类图片,都需要获取使用授权,授权价格是根据最终使用的次数、用途、地域、使用期限、使用周期、图片大小等因素来计算的。最终用户也有机会买断图片的使用权。2、RF(Royalty-Free)免版税使用模式,也称免版税金使用版权模式用户购买使用授权便可无限授权使用。其使用图片不受使用次数、时间、地域、用途限制。RF产品的授权价格主要取决于图片的尺寸。可以在多重时间内用于多个用途。RF图像不可以转让或再次出售,也不能被买断独家使用权。3、PE(Price-Easy)简单定价模式,也称简单定价的特定使用范围版权模式其授权价格基于RM,但是被预先设定好使用次数、时间、地域和用途。这样图片的定价相对可以标准化,简化了图片买家的购买流程。PE模式的图片,基本预设参数为:使用1次,有效期2年,限中国大陆地区。用途则预设为5种:广告发布、展示、宣传册、传单、直投媒体,媒体出版-封面,媒体出版,企业机构用途。以下是某图片公司著作权声明一.权利宣示:·本授权产品之所有著作权均系本公司或原著作权人所有,绝无侵害他人之权利。本公司保证合法拥有授权权利,且本公司对外授权未明确之部分,均视为未授权。二.授权范围:·本公司产品授权予购买之个人、公司、机关团体、学校等,合理使用授权产品于以非商业营利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广告、海报、网页、文宣、目录、名片、年报、产品包装等非立体化、非卖品、宣传用品或刊物编辑性质之平面出版或电子出版之用。被授权人得于前述授权合理使用之范围内,就授权产品内容加以重制、编辑、改作、扫描、散布。·授权范围之判断,以与被授权人为交易之相对人,不因授权产品之利用而影响其购买商品之购买动机者,且商品非以授权产品为主要增加价值之成份。三.授权区域:·本公司得授权之区域为全球地区。四.权利限制:·除第二条授权范围外,严禁被授权人有就授权产品之一部或全部加以重制、编辑、改作、转租、出借、散布、再转售等一切逾越授权且侵害本公司著作权之行为。·除已获本公司另为授权外,不得以任何方式将授权产品之全部或一部提供他人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在网页或其它电子出版品上使用图片分辨率高于 72dpi、提供他人下载、储存于网络服务器、设定分享、出借或移转备份等,且不得将已取得授权之权利为转让或转授权予他人。·严禁利用授权产品为违反法律规定或公序良俗之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毁谤、猥亵、不道德等行为。·不得将授权产品之内容(图片、图层、影像等)登记为商标、服务标章或作为作品、商品或活动之代言人。·不得将授权产品运用于有商业价值供贩卖之商品或为立体化,包括但不限于卡片、明信片、月历、马克杯、衣物、鼠标垫、拼图、钥匙圈、画册、摄影集、玩偶、模型等,或任何运用授权产品制成以授权产品内容为主体之商品。·除本公司另为授权外,于教学或活动上使用,请向本公司联系申请企业授权方案或校园授权方案。·如欲取得授权范围以外之授权及将授权产品商品化或立体化,请另向本公司联系办理授权事宜。五.授权终止:·若被授权者就授权产品之使用违反本授权声明中任何约款或有其它不法行为,不需经本公司之通知,本授权效力随即终止,赋予被授权者之权利一并丧失,被授权者必须即刻:·停止使用授权产品。·删除含有授权产品内容之所有纪录媒体上之数据。·删除或回收所有使用授权产品内容所设计之作品、商品或活动中内含本授权产品内容者。

手机的指纹识别真的安全吗?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纽约大学及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两枚指纹之间的局部特征普遍存在相似性,因此手机或其他设备上的基于指纹的安全系统,要比想象中的脆弱得多。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与众不同的,但纽约大学及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两枚指纹之间的局部特征普遍存在共性,因此手机或其它设备上的那些基于指纹的安全系统,要比想象中的脆弱得多。

系统的缺陷在于,用于身份验证功能的指纹传感器并不会捕捉用户指纹的完整图形,相反,它扫描储存的仅有指纹的部分区域,而且许多手机还允许用户在系统里录入多个手指的指纹。只要用户的指纹与系统里保存的区域指纹相匹配,手机就会解锁。据研究人员推测,不同人的指纹区域之间可能存在足够的共性,足以用来制造出虚假的“超级指纹”,从而骗过手机的指纹传感器。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Arun Ross表示,许多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均开始将指纹传感器用于用户身份验证,但手机上的指纹传感器尺寸很小,扫描录入的只有一部分指纹。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电子设备通常会在注册过程中,要求用户录入单个手指指纹的不同区域点,以确保其中至少有一个会在身份的识别过程中与获取到的指纹图像成功匹配。而正是这一点使得情况变得糟糕。
“由于指纹传感器的尺寸变小,提高传感器的分辨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才能捕捉到额外的特征点,”Arun Ross说道,“如果不提高分辨率,那么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到用户指纹的独特性。研究过程中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Ross表示,研究团队目前正致力于如何解决这个突出的缺陷。其中包括需要开发出有效的反电子欺骗技术;在用户注册时谨慎挑选指纹的数量和类型;提高小型传感器的分辨率以便于提取更多特征点;提高利用了节点与纹理的识别技术;以及设计更有效的综合方案,从而将用户的多个指纹区域结合起来。
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研究组组长Nasir Memon称,“超级指纹”有点类似于一个黑客,试图用1234这种通用密码来破解PIN码(手机SIM卡的个人识别码)。
Memon表示:“1234这个密码大约有40%的几率是正确的,据我们估计,这个正确率有点高。”
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人员对8200枚指纹进行分析试验。通过商业指纹验证软件,研究人员每批次抽取800枚指纹,结果显示平均有92枚具备成为“超级指纹”的潜在可能性。(他们将“超级指纹”设计为在随机抽取的每个批次中,至少能够匹配于其中4%的虚假指纹。)
相反地,在800份完整的试验样本中,研究人员只发现了一枚完整的可用作“超级指纹”的人造指纹。Memon表示,“这并不奇怪,匹配部分指纹的成功率要比匹配一整枚指纹的高得多,然而大部分设备用来匹配的都是部分指纹。
研究人员对取自真实指纹图像的“超级指纹”的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算法用于创建合成“超级指纹”。实验表明,人造的合成指纹匹配的可能性更高,与某些真实的指纹相比反而更能骗过安全识别系统。而由真实指纹结合制成的“超级指纹”成功匹配了系统中26%-65%的用户指纹,其成功率取决于用户储存了多少指纹图像,并设定了每次最多尝试匹配5次的限制。
用户在手机里录入的指纹越多,安全系统就越脆弱。
研究人员强调他们的工作是在模拟环境下完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人造指纹技术的发展以及将电子指纹转移到实体的技术,可能导致攻击生物识别设备的可能性提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超级指纹”的高匹配度,设计值得信赖的基于指纹识别的身份认证系统正面临挑战,亟需加强方案的设计,从而利用多种因素进行身份验证,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将会影响未来安全系统设计的方向。同时,Memon表示,目前使用密码解锁手机仍是安全的。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IEEE信息鉴定和安全》期刊上。
蝌蚪五线谱编译自scienceblog,译者狗格格,转载须授权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ditorkedo.gov.cn。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狗格格/编译

RIPRO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免图网 » 探讨平面设计师申请图像版权的流程及素材版权保护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