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画面截取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真的会面临诉讼吗?
你或许在社交圈目睹过这样的动态——配上《甄嬛传》中华妃瞪眼的截图,再附上一句“无赖就是作态”。这么做的可能未曾意识到,随手一截或许已踏入了侵权的地雷区。去年杭州一家网红店将《梦华录》的茶艺镜头截取用作宣传,结果被制作方索赔12万,这事儿就如同在外卖中发现钢丝球,不遭遇不知其痛。
一、截图是否等同于盗窃?
别急于喊冤,我们先要弄清楚截图行为的法律定位。打个比喻,你从邻居家花园摘了朵花,这算盗窃;但若用手机拍下他家花园发朋友圈,这就得看具体情况了。电视剧截图与此同理。
记住以下三点:
整段视频的版权归制作方所有,截图相当于切了一块蛋糕
单张截图可能被认定为“摄影作品”独立受保护
用截图营利相当于将别人的蛋糕拿去卖钱
北京互联网法院去年审理过一个典型案例,有商家截取《琅琊榜》的服装场景作为商品主图,结果每张图赔偿800元。法官的话很有意思:“截图不是复制,是二次创作?那也得先问问原主人同不同意你创作啊!”
二、哪些情况容易中招?
场景1:自媒体配图?
“十分钟带你看完《狂飙》”这类解说视频,十有八九使用截图。安全做法应该是:
单集截图不超过9张
每张停留时间低于3秒
叠加手绘元素或动态特效
场景2:网店商品图?
想卖明星同款服饰?千万别直接截取剧照!去年双十一期间,某淘宝店使用《星汉灿烂》截图,三天就被下架商品并赔偿2万定金。教你一个替代方案:去图虫创意花9.9元购买相似场景的CC0素材,既安全又专业。
场景3:影视解说?
有个up主将《人世间》截图制作成PPT式讲解,点击量破百万却被告侵权。后来发现问题在于——他把截图做成了连续剧情图册,这就算“实质性替代原作品”了。现在聪明人都改用AI生成相似画面,或者寻找官方发布的剧照。
三、救命操作手册
避雷三件套收好不谢:
二改要够狠:调色+拼贴+加字幕,改到亲妈都认不出
用途要明确:个人学习随便用,发到带广告的公众号就得交钱
来源要清白:优先使用片尾标注“欢迎二创”的剧集,比如正午阳光的出品
有个野路子你可能不知道——截取CCTV纪录片的画面反而更安全。去年有团队截取《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美食教程,因为纪录片本身属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法院判了合理使用。但地方台的综艺截图?那真是谁截谁倒霉。
四、踩雷后的急救包
若不幸收到律师函,先别慌!按以下流程走能少赔点:
阶段 正确操作 错误操作
24小时内 立即删除+后台清空缓存 假装没看见继续用
3天内 用TinEye查相似图替代自己P图试图蒙混过关
1周内 联系版权方协商授权补签 在社交平台卖惨装可怜
苏州有家MCN机构去年就这么操作的,把20万索赔谈到3万8结案。记住千万别学某些硬刚的——上海某公司坚持“截图不算侵权”,结果法院把赔偿金从2万涨到8万,就因为态度恶劣。
小编观点
搞截图这事吧,就跟谈恋爱似的——偷偷瞄两眼不犯法,但拿手机拍人家隐私部位就要进局子了。现在影视公司都装了“AI监测系统”,能自动识别全网截图。最保险的做法是:①追剧时忍住截屏手痒 ②必须用时加三层水印 ③每月清理相册废片。
最后送大家句话:截图一时爽,一直瞎截火葬场。下次想用电视剧截图时,先想想这张图值不值得你掏五位数赔偿金。安全用图,从管住手指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