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敦煌舞中的琵琶反弹艺术:探寻飞天壁画中的琵琶高手
在敦煌壁画中,那位以弹琵琶的姿态翩翩起舞的,是被称为“舞乐神”的仙子。
舞乐神所展现的弹琵琶舞姿,堪称敦煌艺术中的绝美舞步。其动作刚劲有力且舒展大方,快速而协调,弹琵琶的同时也舞动身姿,将精湛的演奏技艺和卓越的舞蹈才能,巧妙地集于一身。
舞乐神伴随着仙乐悠扬,轻灵起舞,在施展“弹琵琶”绝技的那一刻,展现出瞬间动态。她神态安闲、气度优雅、举止大方,手持琵琶,上半身裸露,身姿轻盈,天衣飘飘如龙舞凤飞,姿态优雅,项饰臂钏在舞动中发出悦耳的清脆声响。
补充资料:
《弹琵琶》作品展现了敦煌艺术的巅峰绘画技艺。其色彩运用和舞蹈动作鲜明地反映了西域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它见证了盛唐时期中外交流的友好情景。
在敦煌壁画中,琵琶作为乐器出现了600余次,手持琵琶、边弹边舞的画面也有数十幅。舞姿各异:怀抱竖弹、挥臂横弹、昂首斜弹、倾身倒弹、背后弹奏,尤其是背后弹琵琶,技巧难度极高。敦煌第112窟中便描绘了一位弹琵琶的天国舞者。
在舞蹈中,她头顶高髻,上身裸露,身披璎珞,颈挂饰品,下着长裤。琵琶置于脑后,丰满的双臂在斜上方反向拨动,左脚后跟抬起,右脚抬起,充满勃勃生机。她眼神微垂,神态从容,宛如仙子。试想,当她的右脚落地,身体前倾,一系列欢快的舞蹈动作将迅速展开。
在敦煌第400窟中,描绘了一对童子在莲花上翩翩起舞,他们脚穿小靴,一个手抱小琵琶,边弹边舞。腾空跳跃的右腿和飘动的彩带,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
琵琶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隋唐时期更是盛行一时。后来,它也逐渐成为舞蹈伴奏的工具。然而,至今在唐朝文献中并未发现关于边弹琵琶边跳舞的文字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弹琵琶
为何工匠在敦煌创作弹琵琶图案
弹琵琶在敦煌壁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艺术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决定了它在敦煌壁画中的显赫位置。弹琵琶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艺术形象,是“五胡”文化、西域文化、中亚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的产物。本文在分析弹琵琶艺术形象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与中国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紧密联系,进而揭示弹琵琶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
我个人较为认同的观点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壁画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弹琵琶艺术形象并非单一文化的产物,而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许多人认为,人类最早的视觉艺术形式就是绘画。无论是数万年前的非洲岩画,还是我国敦煌的莫高窟壁画,都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一种以再现现实为手段、以世间万物为对象的艺术创作形式,绘画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国古代的壁画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民间的、分布极为广泛的艺术形式,无疑体现了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弹琵琶中的舞乐神形象上,主要的服饰不是紧贴身体的衫衣,而是飘逸的带状装饰,展现了飘逸欢快的意境和典雅高贵的民族风格。舞乐神的人物形象保持了外来风格,但构图及环境、道具则不受外来影响,是画家根据自己熟悉的民俗文化进行创作的。古代艺术家们勇敢地打破了佛教清规戒律,突破了封建社会的礼教束缚,巧妙地运用夸张和想象,在有限的空间内,用自由的笔触、鲜明的色调创作出超越宗教内容的壁画,展现了美化现实生活的民俗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