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出书配图风险?揭秘五大版权陷阱,安全选用插图攻略!
哎你听闻了没?上年度有家出版社采用了维基百科的“无偿”地图,结果亏损了12万!这幅图印在历史书附录中,谁能料到这张图标明了"CC BY-SA 4.0"协议,按照规定得把整本书电子版开源。今天咱们就聊聊出书用图那些讲究,肯定比你看十篇法律文书有用。
书中的图片究竟归属谁管理?
这事儿得讲清楚:你拍的早餐照片放在自己书里没问题,但要是用了博物馆收藏的《清明上河图》高清扫描版,哪怕只有指甲盖大小,故宫博物院也能找上门。2024年新颁布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指出,文物高清数字化图像同样拥有版权,尤其是那些带有"?故宫博物院"水印的。
举一个实例:某科普书使用了NASA的太空照片,以为美国政府作品无版权。结果人家发出了律师函——NASA图片确实可以免费使用,但需遵守《美国法典》第17卷第105条,且不能用于商业用途。而这本书定价89元,明显属于商业行为。
这些图片绝对不能使用??
微博带V认证用户发布的随手拍(平台用户协议明确归原作者)
各大图库的“试用版”低清小样(右下角带有“试用”字样)
AI生成的明星脸(上海已有判例认定侵犯肖像权)
古籍中的插画扫描件(保护期已过,但出版社对电子版有邻接权)
涉及公序良俗问题的图片(如用劳荣枝照片作为案例图解)
特别提醒:别轻信什么“出版级免费图片网”,北京某出版社在「Pixabay」下载的插图,今年三月被海外摄影师跨国索赔。现在行家都这么做——使用「中华珍宝馆」的古画素材,或者「中国国家地理」的付费图库。
授权不如自己拍摄?别太天真!
去年有作者拍摄了798艺术区的雕塑作为封面,结果被索赔8万。为啥?因为城市公共场所的艺术品同样拥有版权,而且需要同时搞定:
雕塑创作者
建筑物产权方
如果拍到路人正脸还需模特授权
教你一个技巧:去高校拍摄实验室设备,很多科研器材厂商会主动授权,只为获得学术背书。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老王透露,他们常用这招,既安全又能提升专业度。
合同中必须注意的四个字??
授权范围明确写“纸质书首版5000册”(超出需补钱)
电子书授权单独列出条款(多数默认不含数字版权)
注明“允许合理引用”的比例(文字10%以内,图不超原图1/4)
争议解决选择自己所在地法院(避免去作者老家打官司)
杭州某文化公司吃过亏:签合同时没注意“全球范围”四个字,结果海外华人买了书,被追讨跨国版权费。现在聪明人都加上这句:“授权仅限于中国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以人民币结算”。
被索赔了怎么办?三招保命??
立即下架并统计已销售数量(印刷量-库存=实际传播量)
找「中国版权协会」调解(比法院诉讼省一半钱)
主张“学术合理使用”(适用于印量2000册以下的专业书籍)
有个冷知识:如果图片在书中占比小于3%,且用于学术评论,可以抗辩。某大学教材使用了32张剧照做案例分析,最后法院判了“适当引用”。关键得在每张图下面用楷体标注:“本图仅用于说明XX理论,不作为商业用途”。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现在出本书就像走雷区。但反过来想,要是我们的摄影作品被人乱用,难道不也会生气吗?我认识一个摄影师,书里使用了他自己拍摄的候鸟照片,结果发现盗图的人比正版书卖得还火。从那以后他就学精了——所有照片都做两份水印,明处打出版社LOGO,暗处藏自己身份证号。毕竟啊,这年头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