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牙医社交圈中,分享嵌体修复图片是否可以随意引用?
朋友圈盗用图片险些损失八千元
上周看到一则新闻,真让我笑出了声——南京一位摄影师将牙医发布的嵌体案例图用于商业海报,结果被索赔八千元。这事儿就像你拿米其林餐厅的摆盘照片开美食培训班,厨师长不找上门才怪!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一张牙齿照片吗?”哎,您别说,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年上海某口腔诊所的案例图被美妆博主盗用做牙膏广告,法院判决时直言不讳:“医疗影像的专业性不亚于设计图纸,擅自商用就是窃取技术成果。”
牙冠和嵌体照片为何如此珍贵?
首先,让我们先弄清楚两个概念:
牙冠:就像给牙齿戴安全帽,全包式保护蛀牙或根管治疗后的残牙。
嵌体:类似定制拼图,只修复牙齿缺损的部分,最大程度保留健康牙体。
这两张照片为何不能随意使用?以下三大原因为您梳理:
医疗信息特殊性:牙冠的咬合面纹理、嵌体边缘密合度都带有医疗技术痕迹,随意传播可能泄露患者隐私。
影像著作权:专业的口内拍摄需要特殊设备和打光技巧,这类摄影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
商业价值认定:优质案例图能带来客源,去年北京某诊所的隐适美案例图被盗用,法院按每月新增客流量折算赔偿了11万元。
普通人最容易陷入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随意转发治疗对比图?
觉得“反正没露脸”就随便发?2024年杭州一位患者将嵌体修复过程发抖音,结果被器材商盗用宣传,最后双方对簿公堂。法官判决时强调:“治疗影像属于医患共有,未经双方同意传播都算侵权。”
误区二:下载网图做科普素材?
看这张对比表就明白风险有多大:
正规途径网图盗用
来源:医院授权搜索引擎扒图
成本:200-500元/张 0元
风险:0 最高赔5万元/张
清晰度:1200万像素普遍压缩模糊
误区三:自己拍牙片发社交平台?
手机拍的治疗过程照也可能惹麻烦!上月有个典型案例——网友将自拍的牙冠安装过程发小红书,被同行盗用说是自家案例,这属于典型的“被侵权还帮人数钱”。
安全使用指南请收好
第一招:打码要打双重点?
不光要给患者面部打码,还得给治疗器械logo打码。有个冷知识:牙科车针上的品牌花纹也能构成商业侵权。
第二招:水印要玩叠叠乐?
合格的水印得包含三层:
半透明诊所名称(放右下角)
拍摄日期+摄影师姓名缩写(融入背景纹理)
数字指纹(肉眼不可见,专业软件可读取)
第三招:发布渠道有讲究?
参考这个安全等级排行(从高到低):
医院内部系统
加密电子病历
带权限设置的医疗平台
微信朋友圈
开放式社交平台
特殊情况怎么办?
Q:想用网图做牙齿健康科普怎么办?
A:记住“三要三不要”原则:
要选超过版权保护期的老照片(一般是作者死后50年)
要截取局部特写,不要全景
要搭配原创手绘解说图
不要带任何品牌特征
不要有患者特征(哪怕只是耳朵轮廓)
不要标注具体诊所信息
Q:被侵权了怎么快速取证?
A:试试这个“傻瓜三步走”:
用“权利卫士”APP录屏(要拍到阅读量和点赞量)
在当地版权局花50元做“紧急数字存证”
平台投诉+律师函双管齐下
从事牙科行业十年的老牙医曾告诉我:“现在看牙的讲究人,进门先问用什么材料,出门还要问照片版权。”我认为,保护医疗影像就像戴口罩一样——看似束缚,实则保护。下次再遇到心仪的牙齿案例图,记得先问问:“这图,它姓公还是姓私?”